Le Faubourg Saint-Germain在17-18世纪是法国贵族们最钟爱的建造宅邸的地区,两个世纪之中,这里由当时最具名望的建筑师们建造的的豪华宅邸有300余间之多。这些当时的建筑学精华、大师级的杰作现在大多成为了行政中心以及外交领事官邸,仅有过去的 L’Hotel Biron(毕宏宅邸),被改造成为罗丹博物馆,向大众开放参观。
这是大众的幸运。这座博物馆不仅珍藏了法国最具盛名的雕塑家罗丹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以及他创作的素描、雕塑小样;同时使我们有机会徜徉在毕宏将军当年的宅邸,在这座18世纪修建的洛可可风格建筑,在融合了英式风格的占地达三公顷的法国花园当中,勾勒一副大革命之前法国贵族的生活图景。
我们拥有这样的幸运,应该感谢罗丹对艺术的无私与对艺术教育的慷慨。
1904年,“毕宏宅邸”在等待重新出售的一段时间,被低价出租给艺术家。罗丹曾经的私人秘书、诗人里尔克就租住在这里,他很喜爱这里的环境,便给罗丹发了一封信,力荐他来看一看:“我们窗外的草坪上,小兔子不时从花棚中跃出,就像从老地毯里窜出来”。罗丹应邀而至,在这所宅子里租赁了四个房间,作为工作室和会客室。1911年,“毕宏宅邸”被政府购买,罗丹向政府致了一封书信:
“我将我所有的石膏、大理石、青铜、石塑作品和我的画作都捐赠给国家,并愉快地将收集的古代藏品赠送给国家,作为培养和教育艺术家和工人的资源。我请求政府将所有这些收藏留在毕宏宅邸,将它改建成罗丹博物馆,并允许我在此终生居住。” —《罗丹通信录》
1916年,国民议会投票通过,宣布将毕宏宅邸及其花园更名为罗丹博物馆,在此展出罗丹捐赠给法国政府的作品。
1917年11月17日,罗丹去世。
因为这样一段故事,我在游览博物馆时总有一些特别的感触。仿佛远隔时光之河,模糊之中可见罗丹创作时的影像:从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雕塑细节——手的姿态,肌肉的张力当中,仿佛看到罗丹凝视、苦思的神情;从他的一件件小样中,仿佛见到罗丹拿着雕塑刀因精益求精而不断修改的身影。花园里仍旧不时窜出几只兔子,洒在朝南的那四扇窗户上的阳光,大约仍与百年前罗丹所见无异。
【实用信息】
地址:77 rue de Varenne,75007,Paris
网址:http://www.musee-rodin.fr/zh-hans
交通:地铁13号线Varenne站
【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罗丹是一位沟通了古典与现代的具有重要开拓意义的雕塑家。他的作品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静美与理想化,充满动态与力量,通过人物的身体姿态、面部神情传达出打动人心的情感与精神。
开拓者总是拗不过时代的强大臂膀,在生涯早期总会受到毁谤与否定。罗丹也是一样,曾因其创造思想迥异于当时的潮流而得不到认可,甚至受到排斥。他三次投考巴黎美术学院被拒,被他视作自己第一件成功的雕塑作品《伤鼻的男子》则被沙龙展拒展。
L’Homme au nez cassé 1865 | 罗丹博物馆,零楼—Salle 1
雕塑作品《伤鼻的男子》以一位被贫困生活所折磨的男子为表现对象。人物神经悲郁而沉静,微低着头,嘴唇紧抿,眉间的皱纹深如沟壑,鼻子像被打伤。这件作品曾在1865年被沙龙展拒绝,直到十年后的1875年,其大理石版本才被展出,但并未引人注意。
(L’Âge d’airain 1877 | 罗丹博物馆,零楼—Salle 3)
《青铜时代》是一具真人大小的裸体人像,以初醒而舒展的少年姿态,寓意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觉醒。
这具雕像是罗丹在游历意大利,研习琢磨文艺复兴艺术家——特别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后创作的。雕像头微微后仰,双目闭合,肌肉匀称,体态生动自然。这件作品展出时,由于人体结构十分精准,被评论界认为由模特的身体翻模而成,甚至由尸体浇铸而成,一时间罗丹频遭毁谤,被叱责为“下流的骗子”。为证实清白,罗丹举证了完整的资料、见证、作为模特的年轻士兵的照片,并在美术院的评审团面前即兴塑造了一个体现了精确的解剖学知识与精湛的雕塑技巧的男性裸体,三年后这一桩公案才以罗丹的胜利而尘埃落定。
1880年,《青铜时代》被国家购买,罗丹获得了2000法郎。从这件作品开始,40岁的罗丹生活才逐渐宽绰,并为人所知。
(La Porte de l’Enfer 1880-1917 | 罗丹博物馆,花园)
因为《青铜时代》的成功,法国政府委托罗丹为将来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制作一扇门,这就是《地狱之门》。
《地狱之门》共有186个形象,由但丁的《神曲地狱篇》启发创作。有别于布局清晰、按照故事情节发展来构图的建筑装饰浮雕,这件作品打破了一切条框、限制,一眼看去,各种人物、鬼魅扑面而来,高浮雕与浅浮雕的交替并用形成了复杂神秘的阴影与起伏的律动,塞满了每个角落、每个空隙的各种形象仿佛都有着内在的拧结、缓慢的运动,绝望着、嘶吼着、愤怒着、踌躇着、沉思着、痛苦着、恐惧着、挣扎着,一片的阴森,一片的嘈杂。
这件作品直到罗丹去世仍未交付,罗丹用了几十年的心血,不断地塑造、修改,在一件作品中融入了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对生命、希望、爱情、苦难、欲望等等等等的思索,如此的错综复杂,如此的感情浓烈,如此的淋漓尽致,如此的生动广大。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比如《思想者》、《吻》、《三个女神》等正是由为 《地狱之门》构思的形象拓胎而来。
(Le Penseur 1880/青铜版本 1906 | 罗丹博物馆,花园)
《思想者》原名为《诗人》,塑造了一个粗壮有力的男子,屈膝弯腰,身体团缩,肌肉紧绷,右手托着下颔,双目凹陷,陷入深思。这个形象罗丹最初打算放 在《地狱之门》的顶端,象征着诗人但丁,注视着地狱中形形色色的鬼魂。这样一种满怀着对人类的悲悯、爱惜而目视地狱中一出出的苦难,给诗人所带来的那种深 刻的痛苦、巨大的矛盾以及由之而来的深沉的、却难寻出路的思索,罗丹通过人体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四肢肌肉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Le Baiser 1888-1889 | 罗丹博物馆,零楼—Salle 4)
《吻》取材于《神曲》中的一对悲剧恋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也有人认为实际灵感的来源是罗丹与他的女学生卡米尔的爱情。
这座雕像高190公分,今日的我立于其前,感到的是由洁白的大理石带来的明洁和拥吻的情侣炽热而真挚的爱恋。但在首展的1887年,却因其大胆的题 材和表现方式,不仅未收获好评,相反更被批评为是一件无聊、色情之作。直到公开展览后,才大受欢迎,并按法国政府要求制成大理石像,于1889年的万国博 览会上展出。
《吻》中的男女姿态优美,肌肉匀净而仿佛有着柔软的质感,罗丹使用了古典写实手法,将两人的形象创作得细腻、优雅,无比生动,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爱情给人带来的无边无际的快乐——哪怕这快乐最终葬身于地狱。
(Les Bourgeois de Calais 1889 / 1926年置于花园中 | 罗丹博物馆,花园 / 资料与粗样:一楼—Salle 11)
《加莱义民》是罗丹受加莱市政府委托, 用于纪念Eustache de Saint Pierre的一具群雕。他取材于十四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时的真实故事,当时加莱城抵抗失败,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市民光着头,穿着囚犯的衣 服,拿着城门钥匙到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雕塑中的这六个人,神情各有不同,都由神情中流露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罗丹这样一种丰满的解读,使得雕塑获得了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因真实更加打动人的悲壮。
(Le Monument a Balzac 1891-1898 | 罗丹博物馆,花园 / 一楼—Salle 10)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1850年去世,1885年,大仲马再次提议为他建造纪念塑像,罗丹因之受到委托。罗丹本人对巴尔扎克十分敬慕,对这项委托十分重视。他大量地阅读了巴尔扎克的著作,收集有关于作家生活的各种材料,最终塑造出一位披着睡衣沉思漫步的形象。
作家的身体紧裹在睡袍之中,头倾向一侧,微微扬起,高高的眉骨使得深陷的眼睛呈现出深沉远望的神态。拮据的生活,通宵的工作带来的疲乏、却丝毫未影响作家深入细致的观察,种种细节都通过这样一具十分粗线条的人像表现出来。
但是这件作品早在构思阶段,作为委托人的文艺协会即将它称为“一团古怪的东西”、“巨大的胎儿”,作品完成后,文艺协会拒绝接受,指责其为“一只企 鹅”、“残缺不全”,在沙龙战展展出时,评论界更是直指这件作品是个“巨大的小丑”。罗丹本人坚持道:“我的巴尔扎克像,他的动态和模样使人联想到他的生 活、思想和社会环境,他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是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
(L’Homme qui marche 1900-1907 | 罗丹博物馆,零楼—Salle 5)
《行走的人》这件雕像没有头部和双臂,观者所有的注意点都集中到“行走”这一动作当中。罗丹将行走这样一个连贯动态的动作分解后融合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上,获得一种并未遵守行走瞬间的真实形象、却充满动态感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