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身处于巴黎圣母院内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光与彩色玻璃带来的神奇体验。阳光透过玻璃,在绘有宗教含义图画或标志的墙上落下斑斓的光线,与摇曳的烛火一 道,将塑像与油画中的圣母、耶稣与圣人们映照得如在异世。这些玻璃本身,大量使用了红色、蓝色、绿色,仿佛宝石一样璀璨,分隔玻璃的金丝框、立柱上则闪耀着金光,这一切仿若《启示录》中描述的圣城耶路撒冷,珍珠的大门,无价的珠宝,纯金和透明玻璃的街道。在这样的“天国奇观”中,信徒们相信在这个琐屑悲灰的尘世之外,还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所在——而教堂,就是这个所在在人间的形象。

notre-dame-8

notre-dame-4

在这种肃穆而神妙的气氛之中,作为一个非教徒的我,也不能不怀有敬畏之心。而敬畏之外,不禁提问:如此一座沉重高耸的建筑,何来得四维支撑它的,竟只是脆弱的玻璃呢?

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了解到,这实际上是哥特建筑在建筑技巧上进行改造以后得到的一个副产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玻璃窗户聊起,一起大致看看哥特教堂的建筑特点。

notre-dame-12

在哥特式教堂诞生以前,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是“罗曼式”风格,它的特征在于半圆顶、圆拱、厚壁,整体拙重,给人以不可侵犯的坚固感。而哥特风格恰恰与之相反,追求高陡、峭直、上升、轻盈,仿佛是半浮在地面与天空之间的“海市蜃楼”,是通向天国的路径。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得把“圆的”改造成“尖的”,圆顶改成尖顶,圆拱改为尖拱。下面的两张图片分别是罗曼式教堂昂古莱姆主教座堂和早期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的内部,能够很清楚地看到拱的形状区别。

Cathédrale-Saint-Pierre-d-Angoulême
图片:罗曼式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Angoulême法国昂古莱姆主教座堂内部  图片来源

notre-dame-1
图片:早期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内部

如果您对比两张图片,会发现哥特式教堂的拱更为复杂,尖点是由两段弧线相交而成的。这样一种在四角的四个立柱上做双圆心尖券的建筑方法是哥特式建筑的创造之一。运用这种方式,拱顶的高度不再受到两根立柱之间距离的限制(使用半圆形券的方法,拱的高度是跨度的一半)。

并且,罗曼式教堂已经使用的“肋架拱顶”的方法在哥特式教堂中被使用得更加出神入化。所谓“肋架拱顶”,是将“拱”作为顶部的主要结构,再在它们构成的空隙中填充一些较轻的材料,同时从拱顶的起脚处架设“肋架券”分担受力。在哥特式教堂中,拱顶弧面的每一条弦都被建筑了肋架券(请看下图),像花束一样被束在立柱上。力量由薄薄的“蹼”传到券上,再由券传到立柱最后传到柱底基石,整个的结构变成了框架式,就好像建筑的骨架一样。如此一来,可以将建筑建得极高,跨度极大,而无需担心顶部的重量问题。

notre-dame-3

这样的拱顶后来,被称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哥特拱顶Gothic Arch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教堂的侧面:

FR-Angouleme-Saint-Pierre
图片:罗曼式教堂Cathédrale Saint-Pierre d’Angoulême法国昂古莱姆主教座堂侧面  图片来源

notre-dame-2
notre-dame-3
图片:早期哥特式教堂巴黎圣母院侧面

圣母院侧面这些“好像未拆卸的脚手架”似的、让它看上去瘦骨嶙峋的结构部件叫做扶壁,由于凌空跨越,又被称为飞扶壁。它们与顶部肋架券的起脚部位相连接,作用是平衡肋架拱顶对墙面的侧向推力。

尖肋拱顶的结构使顶部变轻,将力量导向柱底基石;同时肋架券的受力点被集中在飞扶壁上,由飞扶壁导向地面。如此一来,建筑成为一个框架结构,厚重的墙体不再是必须的了,人们便在四面安上了大面大面的花窗玻璃。

相比起从前在光线昏暗的、主要依靠烛火照明的教堂中祈祷、忏悔、做礼拜,人们的体验改变了,圣母院大片的自然光经过玻璃在立柱的雕饰、墙面的彩绘上投下彩色神妙的光,仿佛正是神的力量。

并且,花窗上的故事承担着传播教义的功能。中世纪的普罗大众大多没有接受过教育,对天主教圣谕的领会都来与口耳相传的故事、修女教士吟唱的圣歌、以及画在纸面或玻璃窗上的图画。他们注视着玻璃上以撒献祭、摩西渡海、耶稣诞生、末日审判……一个一个的故事,在沉思冥想中忏悔与救赎,寻找通向天国的道路。

notre-dame-10

notre-dame-9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